人走茶不涼
吳潔儀
我在書店看到 What To Do When I’m Gone(中文版《我離開之後》),是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揭了幾頁,我就在書店裡當場哭了起來;戴著口罩,躲到一角拭淚,很狼狽。

付款時,相熟的店員跟我說:「嗯,這本書喔,一定會哭很慘的喔。」我回答:「我剛才已哭了一回,就在那邊。 」手指著書店那角落。
催淚之作
插畫師哈莉,在22、23歲某夜失眠時,想像媽媽去世後的光景。翌早邀請當記者的媽媽蘇西,提筆撰寫逐日、逐步指示她在媽媽離世後的人生指南。蘇西以超級幽默又充滿睿智的文字(配以哈莉的插畫),巨細無遺地羅列出自己離世後第1日、第2日、第7日,以至第365日……第1,000日……第10,000日……第20,000日,給女兒行事為人的建議。
第1日是一份大量使用洋蔥入饌的食譜──為母則智!反正你會哭,那不妨切洋蔥吧!第5日指示女兒清理家居,以可控制的整潔來對抗生命的虛無。第45日寫致謝卡予親友,把專注力集中在活人而非逝者身上。第231日是母親死後女兒的第一個生日,母親送上一封又喊又笑的情書。第3,000日鼓勵女兒跟自己的孩子談論死亡,正如我們快樂地迎接新生命,那也是對逝者的尊崇。第20,000日,鼓勵已老去的女兒,想像自己的完美死亡。哈莉的插畫貫穿全書,在第1日跟第20,000日之間,畫中的女兒也日漸老去了。
愛要及時
跟朋友談及此書,很多人都說不敢看,並賜我「勇者」勳章。我倒覺得,有幸閱讀蘇西和哈莉母女以如此幽默、坦率而智慧的方式,直視死亡和失去,以文學緊扣母女關係,真正做到人走茶不涼,天人不相隔,是讀者莫大的福氣。畢竟,愛要及時,因為至親的離世,有時候會不問情由、驟然而至。
「偏見讀書會」推介
《 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
( What To Do When I’m Gone:A Mother’s Wisdom To Her Daughter )
作 者:蘇西.霍普金斯(Suzy Hopkins)
繪 者:哈莉.貝特曼(Hallie Bateman)
譯 者:吳愉萱
出版社:三采文化,2019年
(作者為北角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