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讀經拾穗
256 讀經拾穗

256 讀經拾穗

誰是浪子?

陳志輝

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的比喻,前文有「失羊的比喻」(1-7節)、「失錢的比喻」(8-10節),兩個比喻的編排相對簡單,失羊、失錢的主人,為失而復得與眾人分享喜樂;明顯,比喻的主角是主人;11節開始的比喻,主角又是誰?

小兒子的情況,可以類比失去的羊及遺失的錢,失而復得,他們的主人或父親為此而喜悅,也因此與眾人分享感受。但11節帶出的教導,明顯與之前的兩個比喻有所不同,因為有大兒子這角色。我們常把重點放在小兒子身上,有「浪子比喻」的名稱,在這名稱下,我們又可以想到甚麼?

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浪子回頭〉
浪子是……

若在網絡上搜尋,可找到對「浪子」的解釋,包括:不受習俗慣例和道德規範約束即放蕩不羈的人、不務正業過著放蕩生活的人、漂泊不定的遠方遊子、不相信愛情或害怕在感情上受到傷害的人。

前三項解釋令人想到小兒子。被稱為「浪子」的小兒子,主動提出改變,懇求父親的接納,大兒子才接著出場。大兒子為父親的安排而生氣,拒絕參與這全家的慶祝;他的拒絕,使父親在賓客前蒙羞。

多勞多得

在路加福音中,對於不肯出席「筵席」的有甚麼描述?大兒子不是「浪子」,他跟從「習俗慣例和道德規範約束」,每天都在「務正業」,從未離開父親身邊,為何不得到賞賜?多勞多得,工人得工價,不是相當合理嗎?

「兒啊」,父親仍然是如此的溫柔,「你常和我同在」令大家想到甚麼經文?更重要的,是一句「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大兒子忘記了自己的身分,自貶身價,明明是兒子,擁有父親的一切,卻偏偏以雇工的身分,要求得工價。經文沒有交代大兒子的回應,以「留白」結束,讓不同世代的讀者,繼續思想。

誰是大兒子

信徒同樣得著兒子的名分,怎樣才令我們感受到「祢常和我同在」?信徒對天父的祈求,會否忘記了自己是兒子,反以雇工身分希望得著地上的賞賜和「對等交易」?會否常問:我既信了主,為甚麼不保守我,為甚麼這事會發生在我或我所愛、所重視的人身上?我懇切祈禱,為甚麼神不聽禱告,改變情況?

我們是否都是大兒子?

(作者為藍田堂堂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