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情
陳茹九
精兵與散兵
自1982年我入讀神學院起,便開始接觸內地教會,轉眼間已有三十多年。難忘當年認識的堂點,我與信徒每日早、午、晚一起生活和學習,當時以為,自己為他們付上了很大代價,因每年的假期都會與他們一起度過。看見他們成長並成為精兵,滿懷高興。可惜,後來這堂點的信徒在信仰上出現了分歧。起初我很疑惑:我不是為他們付了很大代價嗎?為何還會出現這個情況呢?後來才明白,我與他們一起的時間,每年不足一個月,他們能從聖經得著甚麼呢?多年來的事奉,使我清楚看見,牧養教會並不容易。自此,我便專心留港服侍。
全家總動員
直至1997年,我首次參加房角石協會在內地的服侍。當年原是帶著一班會友於暑假參加五天「生活體驗營」,誰知卻成為體驗營的負責人,帶著六十多位來自不同教會的肢體,到一條小村落服侍。
那次體驗營,我還動員了妻子和4歲、6歲的女兒參與。在籌備過程中,我開始了解更多中國鄉情和國情。由於我對那條小村落毫無認識,全家要一起學習信心的功課,很多事情要交託神,信賴神的保守和安排。幸好兩個女兒不僅沒有抗拒與我們一起探訪學生、農戶和「五保戶」(指農村中老弱孤殘者,由政府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保教),甚至視當地為家鄉,每年必須回去住上數天。

關懷與牧養
我當了6年活動籌委會主席,2003年開始轉向關注教牧同工的需要,一面牧養信徒,一面牧養牧者,希望裝備他們回到自己的堂點,牧養會眾──因為惟有他們才可有效地牧養信徒。
在接觸信徒時,我聽他們訴苦,開解並為他們禱告,也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更鼓勵他們多倚靠神,體驗祂的大能。在探訪不同地區堂點的牧者時,我看到他們在資源缺乏下仍努力靠神不斷工作,這也成為我的鼓勵。
我看到……
綜觀這三十多年參與內地的服侍,我看到不少受助群體,極需別人扶持,以致能夠繼續前行。我看見辛勤苦讀的學生,在艱辛環境下仍把握學習機會,這也勉勵了我的女兒要努力學習,不浪費神給予的機會。
感謝神讓我看到不同階層的需要,更看到他們生命深處的欠缺。深願同胞們能因著我們的扶助和關愛,人生得以扭轉,充滿盼望及溫暖。

(作者為房角石協會現任董事,本欄由該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