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迷」的迷思
舉 隅
近一年多以來,世界各地疫情嚴峻,對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也令不少地區的社會兩極化問題更加明顯。香港旺區到處是丟空了的店舖,限聚令下市況更顯冷清,加深了我們對經濟低迷的印象。香港經濟在2020年錄得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年度跌幅,最新公布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七,已接近十多年前的高位。政府要以極大的赤字預算,來援助和刺激經濟,加上收入有限,要承受巨大的財政壓力。

以往當經濟不景時,我們常以百業蕭條來形容;但香港在今次疫情影響下有些特別,行業之間面對的情況截然不同。旅遊、服務、飲食等行業面臨結業潮,但有些主要行業包括金融、資訊科技等,卻甚為順景,可說是豐收的一年。高收入群體包括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員的失業率,輕微上升至百分之三;而低收入者,尤其是從事建造和餐飲服務業的,因在疫情引發的停工潮中無法居家辦公,收入受損。
從數字上看,金融和相關行業,加上公共行政和社會服務等,佔香港總就業人數過半,失業率卻只是百分之四左右,並不算高,但建造和餐飲服務等,失業率卻是百分之十以上。事實上,去年有不少公營和半公營機構的僱員,和上述提及的界別(包括退休人士),收入不比過往減少,而其支出反因長時間被迫留在家中而下降。(當然,個人經濟環境改善,未必等於生活質素轉好;在家時間多了,與家人的磨擦也增加,甚至衍生各種家庭問題。)
上述情況在短期內並不會改變。教會是社會縮影,因此,不宜過分強調悲觀市況,因這並非事實的全部。疫情期間,面對困境大有人在,但亦有很多人經濟比前更寬裕。一邊廂,有弟兄姊妹面對收入減少帶來的經濟壓力,另一邊廂,卻有人正熱切期待,疫情過後要「報復式」旅行、消費。共處之時,我們宜格外顯出同理心。撫心自問,自己屬於哪一類?是否明白對方的處境?
(作者為本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