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美食
樹 風
我們高小學生對食物非常講究。在眾多美食中,我較喜愛的是沙冰、朱古力心太軟和千層蛋糕。它們各有特色,令人垂涎三尺。
沙冰的形狀像火山,「熔岩」竟然是香甜可口的水果醬!這座火山不但不熱,更令你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由心而發的冰涼和清爽。水果醬的甜味散發整個口腔,再配上冰凍清涼的沙冰,令人極為陶醉。另外,它有不同的味道,如芒果味、榴槤味、草莓味……其中最新款和最美味的是豆腐味,因味道清甜,在酷熱的夏天吃最適合,令人讚不絕口。
心太軟外表黑色,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其實味道絕佳,朱古力味極為濃郁。熱熱的、軟軟的、香噴噴的,當你一咬下去時,裡面就流出朱古力醬來,在嚴寒的冬天吃最適合,令人感覺溫暖。
然而,我最喜愛的要算是千層蛋糕。它切開後是一件件立體三角形,每一層都有滑滑的忌廉,薄薄的疊起來,層次感十分豐富。儘管沒有香濃的果醬,也沒有甚麼特別的味道,但它是一道極花心思的甜品:首先要將四隻雞蛋加入麵粉,然後加牛奶,煎成一層層的麵皮,然後加上發打好的忌廉,一層一層地做,最後再把蛋糕冷藏。那是廚師的心血結晶,也是我的至愛。
剛才說的都是我們小學生較喜歡的美食,有在冬天吃的,有在夏天吃的,各具特色,令人忍不住一件接一件地吃下去,並且回味無窮。其實每一道甜品都是廚師的精心傑作,希望大家懂得欣賞,不要浪費他們的心思啊!
(作者於荃灣堂聚會)
愛 耆
現已發展為豪宅區的九龍大窩坪,四五十年前是潮汕人的聚居地,我的童年就在那裡度過。母親祖藉海豐,來港前是農村婦女,我最懷念的童年美食,幾乎都來自她的一雙巧手。
魚蛋是我們的日常美食。母親常在街巿買門鱔(長達兩三尺!),用來打白魚蛋。那時我還不到10歲,未能掌握整個複雜的製作過程,但即蒸即吃的鮮香,卻記憶猶新。母親又會將門鱔加入烤乾的大地魚碎,製成汕尾魚蛋,並用刀勾劃出尾巴形狀,保留正宗的外貎。今天凍肉店出售的,自是不能相比。
母親和鄰里把家鄉的風俗帶到香港,從歲首到年終,烹調不同的時節食品。每逢正月十三,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菜茶(與擂茶近似),互相款待。我們這些小朋友就最高興,可以從早到晚四出串門子,還會比賽看誰喝得最多。菜茶的材料,可多達十多種不同的時令蔬菜和配料,經切碎炒熟後備用。吃時按個人喜好挑選,與擂好的基本材料(茶底):茶葉、花生、米通和芝麻配搭起來,美味而不膩,多吃也不會脹滯。曾有大學生以菜茶為題作專文研究,近年也有電視節目作探討,可見菜茶的魅力。
年糕是新春另一款不可或缺的美食,當時的特點是以柴火來蒸,直徑兩三呎、高三四吋;分量超大,方便自用和賀年回禮。潤餅則是清明時節的小吃,以薄如米紙的熟面皮,包捲「當造」的蕎菜等餡料而成。中秋節更開心,有芝麻糖、花生糖和米通,由於工序繁複,每次會大量製作,存放在大鐵罐內,可享用多月。配合時令的飲食原則,正好合乎上帝賜下的秩序。
可惜童年的味道始終不能再現,除了和食材有關,更是因為沒有人能替代母親以愛入饌。
(作者為荃灣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