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背後
舉 隅
近數月,關於英國的新聞受到港人高度關注,特別是變種新冠病毒和關乎BNO的移民政策,不過,對英國人自己最切身的,莫過於擾攘了數年,英國終於在年初落實正式脫離歐盟。回看數年前公投結果出人意表,原因眾說紛紜,甚至有人歸咎於投票當日的天氣太差,影響了留歐支持者的投票意欲。
曾幾何時,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大受歡迎,資金、商品、人口自由流動,似乎是遲早會發生的事。2004年有10個前東歐國家加入歐盟,造成大量勞動人口能合法地離開自身的國家,前往生活水平較高的英國尋找發展機會。2011年的人口普查,首次發現倫敦地區人口,只有少於一半(45%)是英國出生的白種人,其他地區的比例卻是八成以上。
然而,全球化作為普世價值,卻愈來愈不被認同。很多人把2016年的脫歐公投和特朗普上台,歸因於民粹主義的體現。根據英國學者Eatwell和Goodwin教授的分析,這些不是單一偶發的事件,而民粹將會在不同國家持續受到擁護。對於英國,他們認同不同年齡中,未有接受大學教育的一群,會傾向支持脫歐。這群人的教育水平未必很低,甚至過著中產生活。但令他們不滿的,是國家政策漸向少數群體傾斜;新移民湧入,令國家固有文化傳統受到衝擊,也使他們感到自己受威脅。
在美國,很多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也對民主黨過份倡議平權而感到自身利益受損。為了保護所屬群體的身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儼然已再次成為主流價值。香港人移民到外國,一定程度上會遇到民粹問題的影響。
兩位教授的觀察值得我們反省。他們認為,外國的大學生在求學時期,多數已離開家庭過獨立生活,期間會遇到不同背景的人,而且每個人可以有獨立而不同的價值觀,培養出較易接受不同文化的心態;甚至當他們離開大學後,也繼續抱持這種思想。反觀不曾入讀大學的,較多會跟隨社會上的主流價值,傾向選擇保持現狀。
如果學生在升讀大學時,基本生活環境未有改變,則較少機會遇到不同背景的人,加上很多時為了「埋堆」而融入某個圈子,便更容易形成單一的看法,對不同意見的接受程度反而下降,這是十分可惜的事。
對於信徒來說,當全球國家的聯繫愈發緊密時,我們更應問:誰是我們的鄰舍?並學習跨越政治因素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者為本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