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化妝師?
葉自菁
有段日子,我經常要為好些福音機構審校出版材料,來稿中不乏一些令人氣惱的拙劣文章。一天我負氣說:「編輯的工作,不過像殯儀館的化妝師,往往要將『爛茸茸』的面貌執拾整齊,使之可以見人。」回想這番話,不但對逝者和有關從業員不敬,更將上帝的神聖呼召矮化了。
隨後上帝當然給我好好的管教,但祂竟不嫌我無知,仍差派我到母會擔當文字部的傳道。期間,我逐漸體會到,上帝呼召我,不是要我當純粹修飾行文的「文字匠」,而是透過文字牧養生命、培育生命。
從前的我有一種迷思,以為只要文詞流麗,就能創作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撇開功能性的寫作,一篇文章如果徒有華美的文字,而沒能表達對生命的深邃體悟,那只會是沒有內蘊的空洞陳述。對基督教的著作和刊物來說,這一點尤需注意。
我有幸負責堂會每月通訊的製作,在我看來,這份刊物好比教牧的「講壇」,在那裡,我們除了報道事工消息外,更會進行「釋經講道」,縷述弟兄姊妹和牧者的信仰故事,或是引導讀者欣賞各種書籍著作、觀賞大地風光和人生百態……無論是哪種體裁或形式都不重要,最要緊的,是要有影響生命內容和信息。
我不是說要事事說教。事實上,我對充斥條條框框和宗教術語的文章也頗反感。我只希望,我們的文字能與人有生命的碰觸,能叫讀者對人生、信仰,產生更多共鳴與好奇。
所以,能寫得出好作品的,往往是閱歷豐富、飽經炎涼世態、甚至是上了年紀的人。我堂文字部有七、八位志同道合的編委,都是這類出色的寫作人,這是我堂的福氣。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都不再年輕,亟需生力軍接棒。
去年我和一位資深的編委,就為有興趣寫作的年輕人,開設了讀書小組,一方面研讀關於創作的著作,另一方面也彼此觀摩所寫文章,砥礪切磋。透過這個小組,我們嘗試將自己的經驗流傳下去;更重要的,是接觸有創作潛質的新一代,在他們的生命中給予鼓勵和牧養。也許,這就是有別於「文字匠」的召命吧!
(作者為北角堂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