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專題
254 專題

254 專題

吐舊納新後疫情下的朝聖之旅

編輯室

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生活每個活動範疇:學習、工作、社交等,都帶來新常態,教會生活不僅沒有例外,所受影響更是巨大。堂會由去年3月底,已斷斷續續地聚會;新的一年,將如何再度出發?讓我們透過反思甚麼是教會聚會門徒,結合宣道家不同堂會的實踐經驗,彼此參詳鼓勵,吐舊納新。

教會是。。。

按新約聖經的教導,教會(希臘文ekklesia),不是一座建築物,也不是一個聚會場地,乃是指蒙神呼召、分別出來的一群人。使徒行傳五章11節,首先以「教會」代表當時整個信徒群體。其後為了清晰表達屬哪一個信徒群體,往往在教會之前加上群體所在的地區名字,例如:耶路撒冷教會(徒八1)、哥林多教會(林前一2)、帖撒羅尼迦教會(帖前一1)等,地方教會也漸漸突顯。

與此同時,在家庭中固定聚會的信徒,保羅也稱呼他們為教會:「……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林前十六19),這就再次提醒我們,「教會」是指群體,而不是場地。

不管信徒集結在哪處,眾教會都是神的教會(參林前十32;羅十六16)。但當我們漸漸習慣把某個地方稱為教會,就忘記了群體才是教會。相對穩定的生活形態,讓地方教會得以集中資源,發揮教會的各項功能。疫情和「限聚令」則使我們化整為零、化聚為散,所以,如何連繫、凝聚全體,使整個群體得以發揮、活現教會,既是考驗,更是不能模糊的目標。

聚會是。。。

疫情帶來第二重反思,圍繞教會生活,包括甚麼是崇拜?甚麼是團契?雖然,出席了崇拜不等如有真誠的敬拜,出席了團契也不等如跟團友連結一起,可是,一旦聚會全數消失,就彷彿連最基本(或粗淺)的教會生活,也遭挪走了。

教會生活的四大元素:敬拜(worship)、教導(instruction)、團契(fellowship)、傳揚福音(evangelism),過往都是集中在地方教會進行。所以,當信徒未能前來堂會聚會,同工的首項工程,就是排除種種技術上的困難,將聚會傳送至大家手中。

崇拜方面,一年下來,堂會都學曉常作準備,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或錄播,各適其適。在容許聚會的日子,則會規劃座位數目、間距和清潔時段。有堂會更設立報名專線,供肢體預約,除可確保前來崇拜的肢體都有座位外,珍貴的座位也不致白白留空。

除了提供網上崇拜,堂會也將祈禱遷到線上,並且增加了次數,有的在晚上加場,有的則每星期增設三天、每次半小時的晨更祈禱會,讓肢體可在上班前聆聽信息,一同默禱。堂會表示,晨更祈禱會反應理想,比晚上舉行的祈禱會,更能配合肢體的作息。雖然加增了工作量,但也盼望可繼續維持。

隨著線上聚會的發展,有牧者化身「網紅」,拍攝靈修分享短片,透過網絡平台發送給堂會肢體,讓大家可跟牧者「見面」。短片也成為關懷的載體,有堂會邀請執事拍攝短片,向弟兄姊妹問安;也有堂會特製關懷短片,慰問獨居或臥病的肢體,傳送溫暖。

兒童和青少年因長期呆在家中上網課,這批網絡原居民,卻對線上聚會的反應較為冷淡,願意連線已屬難得,且大多選擇不上鏡露面。有堂會為吸引兒童上主日學,就為他們製作限時十分鐘的主日學短片,加插繪本講授,結果大受歡迎。

職青及成人群體方面,小組和團契轉為線上困難不大,也樂意為身處海外的肢體調節聚會時間,跨越時差。為進一步擴充關懷平台,牧者、導師、團契職員等,更多以短訊聯繫,在情況許可下,相約個別用膳、祈禱,務求編織更緊密的關係網。部分長者欠缺智能手機或網絡設備,牧者就以海量的通話,彌補不足。或以「快閃」方式,跑到長者家送上防疫包,在門前短聚片刻。

大部分堂會每年都舉行形形色色的營會,如福音營、夏令營、冬令會、讀經營……務求在同一場景,把不同背景的肢體,在短短數天內緊密地連結起來,達成共同目標,甚至經驗教會生活的四個元素。疫情下營地不開放,營會亦屬高危活動,頓成被撇棄的舊模式。

不過早在疫情前,已有好些堂會,漸漸將營會轉為堂內日營,優點是既能兼顧不便外宿的肢體,開支也相對較輕。從去年至今,堂會已傾向避開種種不確定因素,暫停舉辦營會。為何不把營會轉於線上進行?大概太像密集課程了,還有其他技術問題,所以絕大部分都乾脆取消。

門徒是。。。

第三重反思:門徒是甚麼?如何在疫情中建立信徒,學像基督、傳揚基督?

門徒不是產品,隨輸送帶運至部門加工著色,便可包裝上架。路加福音記載,主耶穌運用了許多比喻,引導門徒從「聽道」開始改變態度,終一生在禱告、金錢、忠心、信心、苦難等課題上,一步一步操練,學像基督。

有堂會每年皆舉行「40日生命更新之旅」,藉此帶動肢體與主建立進深關係,內容包括40天靈修材料,6次主題講道和查經(內容與講道相同),並印備組長本。去年受疫情影響,未能達成,因當時的網上聚會尚未成熟。今年終可改以網絡傳送各項資料,書刊不用在堂會堆積。前瞻未來,將以電子與紙本雙軌進行,讓肢體按其習慣或喜好選擇。為了鼓勵靈修,除推動使用軟件外,同工更會每日選配一首詩歌,兼具提醒和加深印象之效。

實踐傳福使命方面,有堂會進行線上佈道會,也不乏瀏覽者,但礙於難以跟進,仍需尋求更適切的方式,令所撒福音種子得到照料。訪宣行程暫停,就改以視像與宣教士交流,為工場代禱。有牧者形容,疫情猶如逼迫一樣(徒八1),把「會點」粉碎,信徒不能領人到教會聽道。倘若大家能學像「散居之民」,在生活中隨時與人分享福音,便不會浪費現今的機會了。

朝聖。。。

長時間沒有群體聚會,教會生活彷彿完全停擺,叫人感到不習慣,舉步維艱。一年過去,有牧者分享,負面情緒都消化了,更盼望抖擻精神,讓百廢得以復興。因為當我們停下,才能歸回安息;在轉變之中,才能脫去因循,在觀念上、在信仰行動上,吐舊納新。從堂會的分享中發現,即使我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創新事工,但更重要的,是心思意念上的更新變化,繼而緊貼日常,回歸信仰根本,好好走這趟朝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