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區聯會
254 區聯會

254 區聯會

互聯網中的教會

編輯室

網絡世界不斷發展,教會自去年疫情限聚令開始,也透過不同平台,轉在線上聚會。堂會除要掌握、鑽研更優質的播放技術外,更需確立堅實的神學基礎。區聯會教牧執事培訓部,於本年度首次傳道同工課程中,就以「互聯網中的教會」為題,與同工一起作「中期檢討」。

課程邀得建道神學院神學研究部及神學系主任,郭鴻標牧師主講。他先鼓勵大家,神學和現實處境是互相塑造的;在疫情衝擊下,運用資訊科技在佈道、宣教、牧養上,都需要環繞核心作定位:我們只是提供資訊,還是「建立群體」(create community)?提供資訊較簡單,但建立群體就要投入更多資源去關顧、牧養。

郭牧師繼而循教會觀、聖禮及其有效性,帶領大家作神學反思。他引述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聖徒相通》的觀點,指出耶穌基督建立了「新人性」和教會。「新人性」是作出意志上的決定、接受基督信仰的人,環繞的是門徒(不是教會,Kirche);耶穌基督同時也建立了教會(不是宗教團體,nicht Religionsgemeinschaft, sondern Kirche)。因此「聖徒」就是教會與「新人性」,是無數名不經傳卻默默為基督付出的信徒。潘霍華形容教會為「聖靈的團契」,是「基督以群體存在」(Christus als Gemeinde existierend)。

疫情下教會論面對的,是「網上崇拜」到底「在現場」還是「不在現場」?網上崇拜特別之處,是「同時」(simultaneity)與「在場」(presence)。留意,「在場」,不一定「在現場」。網上崇拜既「同時」又「在場」,就更講求在靈裡和真理中敬拜,需全人投入;三一上帝是仍然真實臨在,我們只是看不見弟兄姊妹、看不見上帝,但神和人也同時是「存在」(being there)的。

至於「教會的聖禮」及其有效性,郭牧師循新約聖經和歷史神學,指出「聖禮」(希臘文Mysterion)源自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大哉,敬虔的奧秘!」,這奧秘的主角是耶穌基督。至主後2世紀,「聖禮」(拉丁文Sacramentum)常與Mysterion交替使用,廣義指向屬靈及超自然的真實,狹義則指當時教會的洗禮與聖餐禮等。

宗教改革家的聖禮觀較多元,但總括而言是「信心的聖禮」(Sacrament of the faith)。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慈運理等對聖餐的立場有同有異,但不論「同質說」、「屬靈臨在說」或「記念說」,都強調信徒應該認真悔改、預備自己領受。因為主耶穌教導我們:「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

郭牧師最後帶出有趣問題:看錄影聚會,牧師的祝福仍然有效嗎?他指出,由於牧師是宣告上帝應許的恩言,而上帝的話語充滿能力,所以即使看錄影,祝福仍然有效啊!

回應講員張偉昌牧師綜合後疫情時代,信徒在網上平台跨堂會聚會,難斷是好是壞;但他確定,深入的肢體關係,是浩瀚資訊所不能取代的。另一位回應講員洪清流牧師,則以其堂會經驗,分享未來如何用諸般方法,把人帶到上帝面前,並抗衡「權宜之計」、「逆來順受」、「消費文化」等心態,這都是反思的重點。

有調查推斷,將有15%信徒隨著疫情流失,這有待日後揭曉。但肯定的是,信仰群體需要更多同行和關懷,離開自己的安舒,學習為主、為別人而活。至於網上聖餐是否和如何進行,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領袖們達至共識,與肢體有良好溝通,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