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治郎
西萊雅
有導師跟中學生開小組,以熱身問題「伴你成長的漫畫人物」開始。導師們多說「叮噹」,學生幾乎都選了漫畫《鬼滅之刃》(《鬼滅》)的角色。日本最近有一項由小學生選舉「最仰慕人物」的排名,結果得票最多的10位人物中,媽媽、老師和爸爸分別排在第2、第4和第5位,而得票最多、打敗媽媽的,就是《鬼滅》的主角竈門炭治郎。至於餘下的席位,也全數由這套漫畫的角色獲得。
漫畫不僅受中小學生歡迎,成年人也熱烈追捧。搬上大熒幕的劇場版,2020年10月在港上映時,正值戲院重開,約一星期即收2,700萬元票房。於日本當地,至12月底上映兩個多月,收入更達到324億7千萬日圓(約24.4億港元),入場觀眾超過2,404萬人次,刷新了《千與千尋》保持18年的紀錄,成為逆(疫)巿經濟熱話之一。
故事以日本大正年間(約1912-26年)為背景,主要講述賣炭為生的農家少年竈門炭治郎的遭遇。他在父親過世後,挑起維持家人生活的擔子,照顧母親及一群年幼的弟妹,雖然貧窮,卻也幸福。某個寒冷清晨,當他賣炭回家後,卻發現家人慘遭屠殺,惟獨其中一位妹妹禰豆子「倖存」,沒有死去,但變成了會吃人的鬼(像荷里活的喪屍)。炭治郎為了尋求令妹妹變回人的方法,遂踏上殺鬼之旅。
有分析指,作品吸引之處,在於敘事節奏比一般日本漫畫明快;角色殺鬼時具狠準的動作和力量,又有細膩深厚的感情。畫風上,對妖魔鬼怪的描繪,有其創意又保留日本文化特質;內容上,對生命、親情和善惡,有一份不屈的堅持。主角炭治郎帶著變為鬼的妹妹追捕殺鬼,事情既矛盾,卻又突顯親情可貴。妹妹禰豆子即使變了鬼,卻能自我控制,不靠吃人而靠睡眠來補充體力,亦寓意善惡可由當事人作抉擇。炭治郎每次打敗敵人時,臉上流露憐憫而非勝利的驕傲,呈現出一分美善。鬼被消滅不再作惡時,感到解脫而非戰敗的羞辱,腦海浮起為人時的記憶,加上炭治郎的接納,重拾人的尊嚴。
能打動人心的作品,往往因為能引發共鳴。漫畫內外,似訴說著人們(包括作者與讀者/觀眾)對醫治和復活的盼望,對親情的重視,對善良的渴求。我不禁想起傳道書所載,「神造萬物……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裡」(三11,《和修本》)。
(作者為本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