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專題
253 專題

253 專題

盼望

雷競業

聖經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教會經常談愛心,讓我們今天去想一想:甚麼是在基督內的盼望?這對今天香港的信徒有何重要?

絕望,盼望的起點

當我們談到盼望神學,很多人都會想起上世紀神學大師莫特曼,就讓我們以他的思想作討論起點。莫特曼是德國人,年輕時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末期被召入伍。戰爭結束,他向英軍投降,困在戰俘營約3年,經歷過絕望,卻因為基督的十架而找到人生的盼望。後來他回到德國修讀神學、牧會,再教授了數十年神學。他的神學指向那死而復活的基督所帶來的盼望,神不單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那位從未來進到今天的主。

要明白莫氏所指的「盼望」與「未來」,我們要先了解他所經歷的絕望。他的絕望,不是因為德國輸了給盟軍,也不是單單因為他心愛的家鄉已變成頹垣敗瓦,因他並不認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點。他絕望的緣由,是二次大戰這場浩刧因德國的侵略而引起,家鄉變成頽垣敗瓦可算是咎由自取;而納綷政權屠殺猶太人,更是令人髮指的暴行。為何德國人民會走上這條邪惡的道路?面對這樣的過去與罪疚,德國如何能找到道德力量重建未來?她如何能夠從自怨和仇恨中找到一條光明的出路?

戰後很多德國人的盼望,是盡快忘記戰時德國的各種暴行,重建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生活,回到國泰民安的「正常狀態」。但如果沒有根治導致戰爭的那份仇恨與民族驕傲,誰能保證國富兵強不會是另一個悲劇的序曲?希特拉能得到德國人民的支持,不正是因為他帶領德國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和外交困局,讓德國人可以在國際舞台再次揚眉吐氣?但如果只是重複強調德國的罪孽,則人民會跌入自怨自艾的痛苦中,也可能帶來拒絕承認事實的自我保護反應。莫氏和那個時代不少的德國知識分子,意識到德國社會需要在文化和價值上更新;莫氏的盼望,是社會能夠從強暴和自我中心的國度,進入公平公義的國度。

以盼望克服過去

上主是一位「未來」的神,是指上主的行事不會被歷史的包袱捆縛,祂能夠帶領人進入未曾走過、超越因果定律的道路。德國人縱然曾犯下暴行,但暴力不是他們的主人,上主能夠叫他們脫離邪惡,進入光明國度。所以德國人不需要否定他們曾犯的暴行,他們需要作的,是以盼望克服過去的習性和罪疚。

那位從「未來」進入今天的上主,是一位經歷十架與死亡的主,莫氏強調復活的基督仍帶著釘痕。我們的盼望不能建基於童稚的無知,或是假裝過去的傷痛和仇恨不復存在,因這樣的盼望是自欺欺人,經不起現實的考驗。那帶著釘痕的手,告訴我們邪惡是實實在在的事情,神為我們承擔罪帶來的詛咒,我們才能夠破繭而出,脫離罪惡的習性,讓生命中的各種破壞被醫治。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過去的惡行,相信上主是那位審判者和饒恕的君王,從而接受從上主而來的那份盼望。

另一方面,那進入死亡的基督,正是那位帶著復活權能的基督,雖然他經歷死亡的攻擊,但死亡卻不能捆縛他。在基督內的盼望,不是建基於現實中的順景;當我們知道基督的公義國度必要降臨,無論現實環境多惡劣,也不會灰心喪膽。這份勇氣和盼望,並不是出於理性的認知或性格的堅毅,而是因為基督與我們同行,給予我們復活的能力。這盼望不是白日夢的空想,而是一份力量,驅使我們在任何環境中,也可以行公義、好憐憫,在黑暗的日子中,成為眾人的鼓勵。

進入世人的傷痛

今天的香港有很多叫人失望的事情。2019年的社會運動,群體間已嚴重撕裂;2020年至今的疫情,令香港的經濟更雪上加霜。一個又一個的大學研究,告訴我們很多人都有抑鬱或是創傷後遺症等心理問題。社會中彌漫著困苦與失望,不少人選擇移民。我們面對這樣的處境,應如何自處?

作為信徒要承認,我們並不比其他人優越。當別人恐懼憂鬱時,信徒也不會例外,這不是信心強弱的關係,而是我們甘願進入世人的傷痛之中,在軟弱中與人同行。信徒要在迷惘中宣告盼望,不是因為我們已找到必勝之策,也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絕望灰心的時間,而是基於我們對基督的信心,可以在跌跌撞撞中見證上主與香港人同行。

如何宣告盼望?我們的盼望由記念開始,如果我們忘記今天的傷痛和不義,明天就會重蹈覆轍;要記得今天所行錯的路,明天才能創造新的景象。我們記不公義的事情,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讓不公義的事無所遁形,讓我們能辨別未來的道路。我們相信,終有一天,香港可以踏上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我們要以公義的行動宣告自己是上主國度的子民。社會上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控制,但在我們的工作或生活圈子中,總有機會面對選擇:選擇以公平和恩慈待人,還是以權謀私?願意保守純良的心,勝過世上一切的利益嗎?只要忠於公義的選擇,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盼望的見證。

最後,讓我們以愛心的行動宣告上主的臨在。當我們面對看來無法逆轉的強暴時,可能因懼怕而去討好它,也可能因憤世嫉俗而令自己變得乖戾,或是因傷心失望而變成冷漠遁世。但我們知道「盼望是不會令人蒙羞的,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祂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羅五5,《新譯本》)求神把祂的愛澆灌我們心中,叫我們能克服一切的軟弱!

(作者為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