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專題I
272 專題I

272 專題I

警鐘響起

杜滄文

戴口罩、做測試、消毒家居、叫外賣……,就是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下,我們的日常。兩年半來,為了抗疫,人人身心都受罪了。

環境也同樣受罪。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去年一份報告(註1,中國的醫療廢物增加了 23%,全球每天丟棄的保護面罩和口罩估計達34億件。此外,檢測器具、消毒及清潔劑容器、外賣餐盒等,都對空氣、水質和土地造成污染。本港一個推廣環保意識的網站指出,香港出現了新興海洋廢物:「在這片海岸,隨著海浪盪漾漂浮著的,既不是海藻,也不是落葉,而是測試棒和測試劑。」這些垃圾隨著時間變成微塑料,進入海洋,被海洋生物攝入後再進入食物鏈。

全球出現了新興海洋廢物,口罩、檢測劑等進入大海,再漂流到各處海岸。(資料來源:綠洲Oasistrek臉書)

疫症初起時,因各國紛紛封城,工廠停產,海陸空交通停駛,經濟及旅遊活動幾乎停頓,環境得以短暫喘息。有專家將2020年全球封城高峰期的環境數據,與2019年同期比對,確定情況大有改善。歐洲和南美洲一些城市的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下降了超過一半;中國一些城市的NO2和碳排放量分別減少了 30%  25%;韓國、印度的大城市和紐約等,空氣中顆粒物水平降低了一半。水質方面,工業廢水、原油、重金屬和塑料排放量大幅下降。疫情嚴峻的意大利,威尼斯潟湖變得清澈,魚類和珊瑚繁衍生息,抹香鯨和海豚的數量增加;印度的恆河變得更乾淨。各地的大城市都出現奇觀:野生動物如山羊、浣熊等走入城市、公路和公園。原來城市的空氣和水質改善,動物悄悄地「擴張境界」。

野生山羊趁英國威爾斯小鎮封城期間,到街上遊蕩覓食。(資料來源:https://7news.com.au/lifestyle)

其實COVID-19更突顯了一場生態危機。人類耕種、伐林、採礦、畜牧、狩獵野生動物和城市擴張等,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動物因靠近人類生活,將病原體傳播給人類,造成人畜共患病。目前專家已確認有 376 種野生動物是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宿主,並有至少70萬種病毒有可能傳染給人類(註2。去年11月《刺針》一篇報道指出(註3,在本世紀出現的傳染病,有75% 起源於人畜共患病,源頭大多是野生動物,例如愛滋病毒、伊波拉病毒、狂犬病、豬流感和沙士,以及今夏肆虐的猴痘。過去 80 年,全球已知的人畜共患病事件顯著增加,造成公共衛生、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

人類與動物共處了數千年,本來已經學會了如何抵禦外來的病原體。但當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或侵襲,就出現新型病毒,並從野生動物轉移到家畜,再進入人類。有強力的證據顯示,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是病毒從豬隻傳染給人類。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病毒被新入伍的士兵帶到前線,再由法國士兵回家時沿鐵路線散布至各城鄕,然後傳遍歐洲。另外,19971998年人們在馬來西亞用火開墾山區,燒毀許多果樹,帶有尼帕病毒的果蝙蝠,因而逃命到人類種植的果園,其糞便將病毒傳染給果園內的豬隻,再傳給園內工人。中東呼吸綜合症也是源於蝙蝠,經駱駝傳播到人類。COVID-19亦極可能是因獵捕馬蹄蝙蝠,開啟了病毒進入人類的渠道。

疫症在人類歷史上並不罕見,神向埃及法老王所降的十災,就是一連串息息相關的生態災難和人畜共患病的最佳例子:第一個血災是氣候變化令尼羅河滋生了一種紅色有毒的藻類,造成水污染,引發魚類死亡而令青蛙迅速繁殖,造成蛙災。第三和第四瘟疫是由大量繁殖的蚊蟲和蒼蠅傳播的,第五和第六災是昆蟲傳播的炭疽病,引起癤子和死亡。氣候異常也導致第七和第八的雹災和蝗災。埃及人為這一籃子的災難付出極大的代價後,心硬的法老王才肯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全球也因COVID-19承擔巨大的代價。除上文提及的環境污染,截至本年7月,已有超過639萬人喪失生命(註4。經濟下挫,有人因而失業令全家陷入困境,心靈和自尊受創;有人因家人染疫去世,承受傷痛和愧疚……。創世記一章31節記述:「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可惜現在的世界濃罩著灰暗,受病毒和疫症威脅,「美好」不再。

但想深一層,這世界仍是井然有序,整個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都按秩序運行。神在創造時也植入了一些法則和制衡機制,提醒人類要謹慎、改變行為。例如,燃燒煤碳令大氣的溫室氣體增加,會引致全球暖化和災害,人命傷亡會令經濟活動減慢,但亦會激發人類研發再生能源去替代化石燃料。又如濫捕魚類會引致漁獲減少,所以就需要實行休漁期為魚類提供恢復和繁衍的機會,或發明可持續的水產養殖。在利未記廿五章2節,神要求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地要休耕,向耶和華守安息」,順從祂在自然界訂定的法則。

世界需要發展,但若我們忽略界線而肆無忌憚地破壞生態,衍生出各種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土壤退化,天災和疫症就是必然的後果。過去的人畜共患疫症如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伊波拉病毒等,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較少數,未有引起全球一致關注;這個COVID-19則不論貧富國家都無一倖免,確是向全球發出生態環境警號!

(作者為作者為鄉郊資源及環境政策碩士,大埔堂會友)

1:COVID pollution: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global plastic waste footprin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96824/
2:Zoonotic Diseases and Pandemics https://doesgodexist.today/zoonotic-diseases-and-pandemics/
3:The COVID-19 pandemic is intricately linked to biodiversity loss and ecosystem health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intricately linked to biodiversity loss and ecosystem health –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4:WHO Coronavirus (COVID-19) Dashboard https://covid19.who.int/ealth

編註:有關環保的其他觀點,請繼續閱讀下一篇文章:〈環保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