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堂堂剪影
271 堂堂剪影

271 堂堂剪影

石門小站

採訪:編輯室

往訪宣道會沙田堂社區服務中心(石門),即使在6月疫情下的午後,踏出港鐵石門站,廣場和大街上、商場裡,依然熱鬧非凡:剛放學的中小學生、午膳後趕上班的打工一族、拉車購物的家庭主婦或工人姐姐……人流總是絡繹不絕。如何穿梭「石門」,讓區內街坊的生命轉化成「活石」(註)?中心負責同工朱京華牧師及社工Gordon(吳智培先生)同聲表示:「以人為本、以愛同行」,是不二法門。

一河之隔 迎新街站

沙宣家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踐行「社區教會」,於沙田圓洲角和愉田苑,先後開展社會服務及設立社區服務中心。與堂址一河之隔(城門河)的碩門邨(二期),居民於2019年初入伙,堂會肢體與中心同工便把握時機,在入邨的十字路口用易拉架宣傳,豎起迎新街站,協助街坊解決驗樓、入伙、選校等切身問題,也做二手家具配對、運送等支援,連續28天之久!「街坊會花時間觀察你係咩人,慢慢才願意接觸。」在這段外展時期常開街站的Gordon,曾被街坊建議去選區議員,「但我比較喜歡做社工」,他笑著回應。

碩門邨(二期)入伙期間,沙宣肢體特設街站,提供多項配對和諮詢服務。(右一為社工Gordon,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16月,沙田堂在香港公益金支持下,租用了附近商場作寫字樓,有固定地點為基層家庭提供服務,如小學功課輔導等;但同工仍會定期落區開宣傳街站,接觸街坊。

同行發現 凝聚社區

回溯2015年另一屋苑水泉澳邨入伙,沙宣家肢體已定期開設遊戲街站。到碩門邨(二期)入伙後,他們更聯繫不同單位,如邀請附近國際學校師生協助英語故事組、聯絡年輕爸爸為街坊義務剪髮,又辦平等分享衣物、圖書等活動。朱京華牧師解釋背後的精神,是讓每個人的需要及潛質「被看見」,「大家一起同行、發現神」。

同行的故事,有時甚至包括人生最後一程。兩年前他們探訪碩門邨一位年約70的獨居伯伯(家人不在港),曾有幾位姊妹幫他清潔家居,他也想添置一部二手電視;但之後個多星期,同工多次拍門卻無回應,大家商量後只好報警,果然發現伯伯倒斃屋內。經家人同意,安息禮、置碑、撒灰,全由沙宣家處理,弟兄姊妹一同送別伯伯。

播下種子 期盼碩果

在偌大的石門工場服侍,中心團隊追求的不只是辦活動,更是創意、窩心。202112月初舉行了中心開幕禮暨聖誕嘉年華,與二百多位街坊同歡慶,是難得的盛事。而日常活動如拉筋班、夜行家樂徑等,以及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戶外旅遊時為基層家庭拍攝合照、沖曬相片,也願能為他們留下美好回憶。

去年12月舉行的石門社區服務中心開幕禮暨聖誕嘉年華,場面熱鬧,大人、小朋友也樂於輪候玩攤位遊戲。(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兩年多,許多活動難免受阻,但妨礙不了神的預備。毗鄰石門站出口有一幅細小的「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沙宣家去年已跟政府簽訂協議,將陸續展開勘探和基建工程,預計兩年後完成。堂會和石門中心團隊播下的生命更新種子,正期待結出纍纍碩果。

註:該中心設「活石會員」制度,強調主乃活石,即使被人所棄,仍是神所揀選、寶貴,願會員及其家庭,都能經歷主恩,被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