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上了那上好的福分
范國光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0-42)
新年靈修有感:我們讀經,有時會傾向繞過社會文化和敍述脈絡,將故事屬靈化。屬靈的對立是屬世,屬靈、屬世二分的偏見,容易扭曲了敍述,將信仰的力量約化為簡單的「屬靈教導」。根據屬靈屬世二分的框架,馬大為屬世事務纒累,馬利亞渴慕屬靈福分,似乎高下立見。
放眼教會生活,辛勞苦幹,奔走打點的,遠不及安坐聆聽的。但若按恩賜服侍,有人長於實幹打點,盡心竭力,為何會落得「不渴慕上好福分」的評價?反之,選擇了上好福分,卻袖手旁觀,是否可視為「沒有行為的信心」?耶穌說的「作」與「坐」,是否兩者只可選其一,非此即彼?
在聖經的時代,款待客人牽涉榮譽與羞辱,放在那個處境,馬大為伺候忙碌並沒有錯。將故事二分,無論取捨馬大或馬利亞,都是偏頗。因為耶穌說的,並非馬大忙碌是錯,馬利亞坐著是對,重點乃在於「辨識」。
這並非一個抽離的故事,而是發生在耶穌往耶穌撒冷的旅程上,緊接著那懂得律法,卻未能真正辨識律法精髓的律法師,如何在耶穌的比喻(好撒馬利亞人)的逆轉中,看見自己與神心意的距離。故此,問題不在於馬大的款客之道,而在於她未能辨識這是耶路撒冷旅途上的一站,卻不是另一次的筵席。
這段經文,或許填補了路加沒有記述馬利亞為耶穌在死前膏頭抹腳的一幕(參約十二1-8)。在場的門徒,都責備女人沒有將香膏的錢用作賙濟窮人,耶穌當時指出,關鍵在於他們看不見「他們常有窮人」,未能辨識香膏預示耶穌的死、神的救贖與恩情。所以,馬太與馬利亞,不是坐著對還是忙著對,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分)辨識(別)身處的情景,議題背後的憧憬和意義。
我記起曾閱讀《我看見神的作為──蔡元雲醫生的13680個日與夜》,蔡元雲醫生縷述突破機構38年的歷史,關鍵在於「辨識」,在突破不同階段「辨識」神的帶領,如何「選上了那上好的福分」。
各位宣道人,你是否也學習在人生不同階段,辨識神的帶領?願你能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時刻跟隨主。記念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