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我

電影
作者︰泰雲斯
(1)
一部電影是否扣人心弦,關鍵在於角色之間的衝突是否合理之餘又有點意想不到的味道。畢竟,誠如名導演寇比力克所言,大銀幕比起其他藝術必然是更能牽引著觀眾的情感,因為角色間的互動仿彿也是在立體地記錄著我和你的日常。
這當然不是說我和你也會無故被牽入一宗殺人案,亦不是指我們會突然遇上外星人。所謂日常,這是指我們的面對張力時的喜怒哀驚;面對誘惑時,內心突然冒出來的慾念及犯罪的念頭;面對生死有序、聚散分離時的不安及依依不捨。
電影只是以較為誇張的手法,把上述的情感放大十倍來投射在大銀幕上。上帝也許會藉著電影來把我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我們又願意從此來聆聽上帝的提醒嗎?

電影
作者︰泰雲斯
(2)
有電影編劇曾經表示,構思電影不需要從情節、橋段出發,反而人物才是當中的關鍵,因為人是按照他們的性格在不同的事物下作出選擇,故事亦可以因而被編寫及創作下去。
或許我們在欣賞電影時,也應該先從觀察角色的性格特點出發,然後嘗試理解角色為何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那麼我們才可以更多代入角色以感受角色面對來自生活及生命中的張力。
電影,就是讓影像來說故事,不單角色的性格特點要被觀察以明白事情的起承轉合,其實細緻於人物的動作、畫面的設置、光線的分佈也可以隱含著導演的信息。
原來,一些看似無關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這對我們的生命又有何提醒呢?

電影
作者︰泰雲斯
(3)
毫無疑問,一個地方的電影跟它所身處的地方是共生的。它不但可以反映該地方的文化,電影更可以為人民發聲的。
如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這就是為社會的邊緣者發聲。一直以來,社會中生活於邊緣的人也是以隱形的狀態下生活。他們不但被忽視,更多是被排斥,被忽視及被排斥的狀態也驅使他們要以犯罪來生活。難道邊緣人不應被關注嗎? 難道他們不值得被愛嗎? 《小偷家族》就是諷刺如此的狀況,指出這些人就是要在犯罪時才被人所看見。
其實,導演也是在諷刺你和我。若不在漆黑的房間中,藉大銀幕來刺激眼球及腦袋,我們也不會留意到人性及人的需要。
這是我們在世所應作的嗎?

藝術
作者︰泰雲斯
「錯誤」,或許是藝術家最佳的合作夥伴。
環顧不少經典畫作及藝術品,創作者原先的創作方向與成品大相逕庭,但當下錯一個或一些決定後,另一個方向卻漸漸浮現,他們便選擇沿著新方向繼續走下去。堅持下去,一個既新又更好的方向就漸漸呈現眼前。
“Art is never finished, only abandoned” 是達文西的名言,明確地表達了藝術家的浪漫。
其實,上帝豈不也是如此的浪漫嗎?發掘「錯誤」,使得我們能繼續看見可能性及想像。
然而,我們對自己的信仰生涯又有著藝術家的浪漫嗎?